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 需求力、供给力与管理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周学元;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回应教育强国的战略诉求、适应产业转型的发展需求、应对民生就业的现实挑战。本文基于“需供管演进假说”的经济解释范式,分析职业教育赋能新质需求力、供给力与管理力的现实困境,从根本性变革办学理念与模式着手,针对性地探明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应对路径,是有效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

    2025年02期 v.24;No.12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赋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内在逻辑、现实阻力与实施路径

    管雨;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对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而且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具有深远影响。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校普遍面临传统观念束缚、基础设施不足、数字素养缺失及数据孤岛等现实阻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因此,高校应以数字技术为引领,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为核心目标,通过优化理念认知、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素养、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以及构建促进多元协同的创新机制等转型路径,实现从认知提升到战略实施的全面转型。

    2025年02期 v.24;No.127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逻辑及路径研究

    张梦园;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是生产力要素在迭代升级中孕育出的新质态,其核心为科技创新。高校作为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科技成果产出地,独具科技创新强与成果产出高的双重优势,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强大的赋能驱动力。本文通过厘清高校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与“转化”双重驱动逻辑,探讨高校在认知、环境、服务与行动方面的赋能困境,从供给端、中间端、需求端到环境端,全链路清晰勾勒出高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作为,从而推动高校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年02期 v.24;No.127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宋开屏;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能为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存在缺乏系统的教师培养体系、严格的教师引入标准、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严格的认定标准执行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提出做好顶层架构、优化队伍结构、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等建议措施,以期在实践中解决“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问题。

    2025年02期 v.24;No.127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校社科联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研究

    龙永红;颛孙随意;

    交叉学科是知识生产转型与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先导,高校是其发展的重要场域。高校社科联作为学术组织,发挥枢纽型组织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交叉学科发展是其关键职责。为此,高校社科联可构建“资源协同共生-制度供给创新-文化交流共享”三维协同机制,加强跨学科合作平台建设,与当地区县社科联、研究机构建立区域性联盟,强化与高校科协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人力资源配置与话语参与力,传播和科普交叉学科成果,营造良好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与研究氛围,以促进交叉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24;No.127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职业本科大学图书馆建设的挑战与优化措施

    陈皎皎;颛孙丰勤;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本科大学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职业本科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本科大学教科研资源的核心载体,在促进教学、支持科研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职业本科大学图书馆的建设质量,对增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资源融合以及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现阶段许多职业本科大学图书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图书资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不足、数字化资源匮乏、智慧化欠缺、特色化不明显以及与企业融合不深。本文旨在分析这些挑战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以期推动职业本科大学图书馆的持续健康发展。

    2025年02期 v.24;No.127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学生江南工匠特质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

    徐兵;施冬梅;常睿麟;

    江南工匠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传承并发展江南工匠特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以及与当代各级工匠的半结构化访谈,凝练和总结江南工匠的10个特质。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当代工匠对江南工匠特质的认同度,高职学生江南工匠特质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当代工匠对江南工匠特质的认同度较高,高职学生江南工匠特质的整体水平不够高,学生个体的各项江南工匠特质的发展水平离散度较大,各项特质不够均衡。最后,提出营造江南工匠的育人环境、推进分层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培养策略。

    2025年02期 v.24;No.127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高职院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李伟;李春月;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凝结了民族文化体育精粹。本文深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要求、核心要义和有效路径,针对高职院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院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路径,以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丰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2025年02期 v.24;No.127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职专科院校医学生实习教学质量提升的时代需求、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高雪敏;黄惠;

    高职专科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其实习教学作为教学计划的最终环节,承载着重要使命。医学实习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助力医学生平稳实现从学生身份向医务工作者角色的转变,并全方位提升其综合素质。高职专科院校医学生的带教质量将对其未来的成长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当前带教制度、实习教学培养模式等因素导致高职专科院校医学生的带教质量尚待提高。鉴于此,本文针对高职专科院校医学生带教现状进行初步探究,深入剖析高职专科院校学生实习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旨在为提高高职专科院校医学生带教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年02期 v.24;No.127 44-4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研究——基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证分析

    高娜娜;杨小平;

    快速发展的数字化社会需要高水平的技能人才。为主动适应并推进数字化转型,高职院校需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字素养现状。研究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1 633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整理,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数字素养的现状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字素养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在性别、专业和生源地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年级间差异则不显著。同时,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提升数字素养具有强烈意愿,但在知识储备、提升环境及路径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教育建议:优化教育需求供给机制,构建智能化教育体系;“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范式;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方协同机制,推动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与地方区域协同发展。

    2025年02期 v.24;No.127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文与社会

  • 中国“智”造的蝶变之路:论中国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

    黄纯杰;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在全球经济数智化浪潮的推动下,政府的政策战略指明制造业的数智化发展方向,市场需求助力制造业数智化提质。面对制造业数智化转型人才紧缺,转型文化匮乏,核心技术亟待攻克,基础创新薄弱,数智化协作程度不深,生态活跃度待提高,数据融合壁垒高,需求洞察和挖掘不足的障碍困境,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要携手并进,采取多元化策略,精准施策,强化协同合作机制,全方位赋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共同推动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5年02期 v.24;No.127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同义属性名词“长度”和“长短”的词语搭配量化比较分析

    许红菊;

    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搭配分析法”,从属性主体和属性值两个角度,分别量化统计与比较了同义属性名词“长度”与“长短”搭配的属性主体名词和数量词。由此得出“长度”最凸显的语义特征为[+空间性]和[+度量性],是典型的空间度量属性名词;“长短”最显著的语义特征为[+时间性],[+空间性]和[+度量性]的语义特征不太显著,是空间属性兼时间属性名词,作为度量属性名词使用比较受限。

    2025年02期 v.24;No.127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社会强化动机对虚拟品牌社区知识分享行为的作用机制

    俞林;印建兵;

    价值创造是虚拟品牌社区构建与维持的主要目的,而价值创造需要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即社区成员愿意分享知识,积极参与社群知识分享活动。本文通过设计问卷调研了符合要求的536个样本,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解析强化动机对虚拟品牌社区成员知识分享的作用机理,深入探讨社区支持在强化动机与知识分享间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虚拟品牌社区成员强化动机,对其知识分享行为的促进作用显著;社区支持对虚拟品牌社区成员强化动机促进其知识分享行为具有调节效应,刺激强化动机对促进虚拟品牌社区成员知识分享行为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管理启示:拓展虚拟品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途径,激发其强化动机;重点关注社会网络高度中心者,激发其社区内信息分享热情;积极营造网络社群“家”环境,提升社区成员归属感。

    2025年02期 v.24;No.127 68-7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

  • 价值意蕴、困境解析、路径选择: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三维探析

    宋佳佳;

    集体主义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伦理理念与道德规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是德育内容的主旋律。新时代,子女核心家庭模式、西方多元文化、社会多重价值取向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致使大学生面临集体主义价值选择的两难困境,具体表现为“大集体”与“小集体”脱嵌、“新集体”与“旧集体”脱节、“现实集体”与“虚拟集体”脱离。基于此,应以优良家风营造氛围、以文化教育启迪情感、以实践锻炼砥砺意志,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克服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减轻其孤独感,纾解其“社恐”压力,以便更好地培塑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风貌,助力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

    2025年02期 v.24;No.127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优化路径探析

    路叶;

    美育承担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培养高尚品德等任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个体价值观和道德观、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面临对美育重视程度不足、美育实施路径建设不完善、美育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为此,高校应强化顶层设计,从优化“三大课堂”建设、强化美育师资力量着手,推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进而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025年02期 v.24;No.127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学生抑郁症的社交媒体预警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

    林佳燕;

    抑郁症是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使其成为大学生抑郁症预警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抑郁症大学生社交媒体的发文内容和深度访谈资料,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大学生抑郁症的社交媒体预警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情境下,大学生的抑郁症有效预警应以风险因素为基础,结合线下症状表征和社交媒体表征进行识别,通过实践中的预警效果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预警机制,以期从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角度为高校和社会开发、完善抑郁症的预警方案和干预策略提供政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4;No.127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