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 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类型化建设研究——数字化转型时代职业教育范式重构

    郝琦;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其类型特征的学理阐释与实践深化对强化职业本科教育本体论研究、构建技能型社会具有战略价值。本文聚焦职业本科教育类型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系统解构其类型特征的形成机理与演进路径,并以此为基础,揭示职业本科教育类型化建设与科教融汇契合的深层逻辑。在职业教育从“层次定位”向“类型定位”的质变过程中,“科教融汇”不仅是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其实现类型化特征的核心引擎。科教融汇驱动的职业本科教育实践范式的构建,标志着职业本科教育从“依附性存在”向“独立性类型”的根本跨越。在理论层面,这一范式通过重构知识生产模式与教育逻辑关系,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本体论地位;在实践层面,其系统性改革路径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研究结论表明,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化建设本质上是职业教育本体价值的实践回归,其与科教融汇的协同发展不仅为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了实施路径,对推动教育现代化与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5年05期 v.24;No.13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走出去”到“融进去”:中国职教“出海”的新挑战与对策

    黄华;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知识技能跨国传播、文化互通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随着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职教“出海”已从“走出去”迈向“留下来”,而“融进去”则是突破的关键,这需要政府强化战略引领、资源整合与加强过程监管,发挥职教联盟等社会组织在资源对接、品牌传播和“在地化”研究中的作用。职业院校要遵守“理性、建设性和避险性”三个原则,精准定位、教助产驻,推进本土化融合发展,提升中国职教的全球影响力与竞争力。

    2025年05期 v.24;No.130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

    朱文达;

    在中国经济持续实现高质量增长、国际战略地位稳步提升的背景下,文化影响力与国家整体发展定位尚未构建起深度协同关系。文化影响力对综合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世界各国人民能否真正接受、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部分。基于系统论视角,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还存在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国情教育的同质化供给与异质性需求矛盾、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与文化多样性诉求冲突等问题。基于系统论,需从汉语教师教学方法与跨文化能力双维提升、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体系重构、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文化认同建构着手,强化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025年05期 v.24;No.130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全员育人评价机制的偏向与守正

    陈德洋;

    高校全员育人评价机制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需要。高校全员育人评价机制具有激发育人主体的育人动力,促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现实作用。然而,全员育人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全员育人评价机制在实践运行中依然存在“工具化”“完美主义”“片面化”等错误偏向。因此,全员育人评价机制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评价导向,遵循育人评价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守正创新。

    2025年05期 v.24;No.130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质量导向下高校数字治理:动因、掣肘与消解策略

    李新华;

    数字技术对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革命性影响。数字时代的形成、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为高校数字治理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针对当下高校面临数字治理主体“趋利避责”、治理服务“模式固化”、治理资源“共享失范”的掣肘挑战,高校应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聚合融通的智慧平台,重构多元协同的生态场域,建立制度并行的管理体系,通过弥合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鸿沟,破解治理环节中的发展难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5年05期 v.24;No.13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刘战伟;张啸;

    内部治理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保障学校良好运转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内部治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思路。

    2025年05期 v.24;No.13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陈康;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因素。传统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如顶层设计缺位、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考核评价虚化等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旨在构建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现代后勤服务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5期 v.24;No.130 38-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核心能力内涵与提升路径——基于质性研究的探索性分析

    胡海婧;王森;丁越勉;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农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核心能力是新形势下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25名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访谈,构建了农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情感素养提升力、专业技能应用力和持续创新发展力三个核心能力模型。同时,依据三个核心能力模型,结合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特点,提出农业高职院校应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激活“双师型”教师的创新潜力。

    2025年05期 v.24;No.130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文与社会

  • 三维驱动与实践赋能:文化自信对工匠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的提升路径

    陶珊;封慰;

    文化自信为培育工匠技能人才职业使命感注入新动能,通过塑造职业价值观与人生信念的双重中介路径对个体职业使命感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文化自信的认知、情感与动机三维分析框架,阐释了文化自信在促进工匠技能人才形成职业使命理性认知、深化职业使命情感联结以及强化职业使命践行动能方面的作用机制,并据此提出通过深化文化浸润、强化价值内化,培育文化认同、激发情感共鸣,创新文化实践、增强驱动效能等策略,提升工匠技能人才的职业使命感,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理论参照。

    2025年05期 v.24;No.130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空经济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邓欧;高伟;刘鑫渝;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组成部分,承载着连接前沿高端技术与现实广泛应用的桥梁作用,是推动农业迈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新动能。本文聚焦低空经济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对低空经济和农业新质生产力相关术语的生成与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层面剖析低空经济重构传统农业生产力的逻辑机理,并指出当前低空经济赋能农业变革面临的技术适配性、制度协同性、主体参与性的三重壁垒,最后提出通过技术攻坚、制度创新、主体激活的“三位一体”协同破解路径,为促进低空经济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2025年05期 v.24;No.130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困境及路径——以海安市为例

    康晓婷;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内核与铸魂工程,既是驱动“三农”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引擎,又是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性支撑。当前,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仍面临多维制约,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滞后导致文化数字化效能不足,多元主体协同缺位形成创新机制断层,数字传播内容呈现同质化倾向,文化人才结构性断层制约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亟须突破“数字鸿沟”与“文化壁垒”双重障碍,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设施革新、构建数字文化体系、夯实人才队伍基础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

    2025年05期 v.24;No.130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八阕:农耕仪典演剧中的文化符码、精神信仰与审美再现

    黄爱华;

    先秦葛天氏农耕仪典演剧八阕以八组主题乐章为核心,构建了“自然-社会-精神”三维农耕文化符码体系。自然维度通过“敬天常”“依地德”“载民”确立“天-地-人”宇宙认知框架;社会维度借“奋五谷”“遂草木”“总禽兽之极”编码“农-牧-政”社会生产秩序;精神维度依托仪式规训强化族群认同。其文化符码编织、精神信仰构建与审美再现机制,共同熔铸为中华农耕文明敬畏自然、勤劳务实、追求和谐的文化基因内核,奠定礼乐文明的精神基石。在工业化与数字化的今天,重释这一农耕文明原型,不仅为应对生态危机、社会疏离提供了智慧启示,而且揭示了文明永续的底层逻辑。

    2025年05期 v.24;No.130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

  •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张佳;黄娅;

    “大思政课”是一种具有“大格局”特征的全新思政课堂新形态,既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宏大体系的理论大课,又是推动学生投身社会活动的实践大课,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生大课。本文以“大思政课”视域观测高职院校一体化协同育人实践,发现仍存在育人意识不强、育人内容融合不足、育人场域拓展不够、育人队伍协同不畅等问题。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系统规划;优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搭建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平台;建立思政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育人团队;构建“四维三级”一体化协同育人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借鉴,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05期 v.24;No.130 73-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池利云;

    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工作与新兴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体现,是学科创新发展的内生诉求。思政教育通过数字技术的加成,不仅扩展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而且为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强化了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虽然数字技术已经在思政教育中广泛应用,但是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目标之间存在的张力、数字技术对思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伦理风险和安全问题依然是当前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基于此,要从核心主体、关键主体、制度保障三个层面出发,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思政引领力。

    2025年05期 v.24;No.130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能化思政教育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与调和

    兰丹钦;

    在智能化技术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语境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已成为影响思政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共生本应是智能化思政教育的理想状态,但受人工智能技术固有特性、技术应用偏好等因素影响,二者在实践中呈现冲突态势,具体表现为:技术异化削弱教育主体地位、效率导向与育人规律矛盾、数据隐私与教育伦理关系紧张及技术依赖导致人文价值疏离。深入探究其冲突根源,涉及技术逻辑与教育本质的错位、资本与权力的结构性影响,以及工具理性的扩张惯性。为此,本文提出调和路径,即在理论层面确立“技术向善”的伦理框架,实现价值锚定;于技术设计环节融入价值要素,构建“价值敏感设计”技术框架;创新评价体系,建立“量化-质性”混合评价模型;完善治理机制,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师生”多元共治的伦理审查制度;聚焦教育主体能力提升,培育师生“技术-价值”双核素养。研究成果旨在为智能化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推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助力思政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契合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需求。

    2025年05期 v.24;No.130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